——安徽新華學院“新華園青年實踐隊”暑期三下鄉見聞錄
這個夏天,一群身穿實踐服、腳踩運動鞋的青年,背著相機、拿著采訪本,走進了安徽的亳州、蒙城。七天時間,他們從紀念碑下到田間地頭,從中藥飲片車間到電商直播間,用腳步丈量鄉村,用專業記錄現實,用青春回應時代。
這,就是安徽新華學院“新華園青年實踐隊”的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。
在紀念碑前,汲取信仰的力量
7月1日清晨,實踐隊來到亳州市皖北革命烈士紀念館。巍峨的紀念碑上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八字金光閃耀,默默訴說著歷史的莊嚴與沉重。
在講解員帶領下,隊員們走進展廳,一幅幅泛黃照片、一段段文字背后,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與信仰。現場,隊員們還莊嚴地重溫了入黨誓詞。
“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面對歷史,我想把這份震撼化作今后行動的指南。”文化與傳媒學院2022級學前教育專業匡燦同學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。
紅色教育,筑牢信念根基;青年力量,在銘記中汲取前行的方向。



在清晨公園,打出文化傳承的新節奏
“前撲如虎,回身如風。”
7月2日清晨,新華園青年實踐隊身著傳統練功服,在曹操公園習練五禽戲“虎式”。
陽光灑在身上,動作剛勁有力,年輕的身體里藏著千年非遺的脈搏。
“以前只在書上見過‘五禽戲’,沒想到練起來這么有感覺,筋骨舒展、精神集中,原來傳統文化這么‘潮’!”文化與傳媒學院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李曉倩同學笑著說。
這是一次非遺技藝的青春演繹,也是“文化自信”的一次落地生根。


在“藥都”亳州,探尋中醫藥的現代活力
藥香四溢、人聲鼎沸。
隊員們走進康美藥材交易市場,被成排攤位和密集的人流震撼。“這才是真正的中藥材‘江湖’!”文化與傳媒學院2023級新聞學專業張慧欣同學邊拍照邊記錄著。
隨后走訪永剛飲片廠,看到傳統中醫藥與現代工業的深度融合。智能清洗機、微量檢測技術、標準化生產線......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“同框”,讓人耳目一新。
“原來黃芪可以做成飲料,枸杞還能變成即食片,太有創意了!”實踐隊員在與企業工程師互動后感慨,中醫藥在創新中煥發了新生。


在電商直播間,讓“土特產”飛入萬千屏幕
7月3日,實踐隊來到蒙城縣電子商務孵化園,上演了一場“大學生帶貨助農”大直播。
貢菜干、西瓜醬豆、椒麻雞……一件件“地道安徽味”在鏡頭前被生動講解,直播間互動熱烈,點贊數破3萬。
“這是我們蒙城的西瓜醬豆,不添加防腐劑,吃起來特別香!”主播小朱一邊介紹,一邊熟練展示產品。
“原來電商直播不是‘隨便說說’,需要選品、劇本、燈光、互動,每一步都要考慮受眾。”這場直播,不只是銷售,更是一次“課本+現實”的沉浸式教學。


在芍藥基地與田野深處,看見農業的“新模樣”
“你們看,這一畝芍藥,能出兩千多公斤鮮品呢!”
在芍藥種植基地,負責人介紹中,這種藥食兩用植物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的主力軍。通過“萬企興萬村”項目,合作社引入數字農業平臺,實現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這里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,還引來返鄉創業青年,打造起一條“藥材+加工+旅游”復合型發展路徑。
而在雙鹿村,滴灌技術、特色種植、品牌農業……一個個“鄉村樣本”向青年學子展示了農業的現代化面貌。


寫在最后:這片土地,也在記錄你們的青春
七天,奔波于亳州與蒙城之間;
七天,從烈士紀念碑到電商直播間;
七天,青年走進鄉土,也讓鄉土走進青年。
社會實踐不僅是一項教育活動,更是校地共建、人才共育的重要平臺。本次實踐活動得到了亳州市相關單位、蒙城縣電商園區、永剛飲片廠等多方支持。未來,新華園青年實踐隊將繼續在“非遺+”、中醫藥、直播助農、特色農業等領域深耕探索,以“青春之我”,回應時代之問。
青春的熱度,正在鄉村這片廣袤大地上持續升溫。我們相信,在這場“雙向奔赴”中,不只是青年看見了鄉村的未來,鄉村也看見了未來的青年。